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

司馬庫斯部落青年拉互依‧倚岕Lahuy Icyeh演講:「編織民族教育的夢:部落教室在司馬庫斯」



2009年5月7日邀請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青年、部落會議秘書拉互依‧倚岕Lahuy Icyeh到校分享部落發展參與心得,針對田野參與和研究生與部落田野間的互動關係進行討論。

講題:編織民族教育的夢:部落教室在司馬庫斯
講者:拉互依‧倚岕Lahuy Icyeh(靜宜生態學研究所碩士/司馬庫斯教育文化部)
時間:2009年5月7日(星期四) 晚上6:30~8:30
地點:原住民民族學院音樂教室
紀錄:蔡欣齡

摘要:

〈前言〉
我去靜宜生態所讀了三年多快四年,期間的訓練給我很多原住民意識上的覺醒,相信各位同學來這裡讀書,一定有自己的堅持和理念想法,我也是帶著如是的理想投考生態所。而我今天帶來的主題「編織民族教育的夢:部落教室在司馬庫斯」,相信東華大學民族學院之所以被建立起來,一定有政府想要兌現原民教育的承諾,但我要不客氣地講,二千零四年時《原住民教育法》及《基本法》都通過了,對於什麼是原住民教育,目前在學術與地方上都有投入,但如今我們看不到有所謂雙軌教育或真正落實民主教育。民主教育至少教學的語言工具應該運用族語,尤其我們看到國小國中或學齡前的小朋友,整個教育下來,許多原住民徒有深邃的臉孔,原住民不像原住民了。

我們司馬庫斯部落不到三十戶,約一百多人,自組了經濟體系,將物質與理念結合,希望「部落營造」立基於教育議題。到底教育內涵是什麼?若是指跟得上主流社會競爭力,那我們不需花太多力氣和金錢,因為這樣的想像外面已做很好,只要給孩子錢和地方即可跟得上外面的世界。我們部落實實在在展演的故事,即試圖做一突破,在國小階段,讓在地知識必須成為孩子成長的養份:部落是什麼?老人的智慧是什麼?如果到了孩子捲舌已經很漂亮了,才來問說你為什麼不會講母語,面對這樣的窘境、學習在地知識的困境,我們希望部落有個學習場域。今天我就是要來說這個故事。希望你們把我今天所講建構中的、被實踐當中的民族教育的夢,也進入你們的世界或部落。

一、部落簡介:
竹東開車到部落,飆車接近三小時(全場笑)。部落名稱源自紀念初來的祖先Makus,以祖先之名為Smangus。部落所在位置周圍底下都是懸崖,海拔快一千六百公尺,敵人要來不容易進敢,冬天常下雪。老人家常提醒我們:「這是祖先建立的土地(家園),是我們的根,不要離開她,要用心來守護,期能延續孩子的未來。」部落一直延續到現在的「土地觀」。

【分食文化】這張照片不知你們有何感想?(講者的二哥獲得一百多公斤的山豬,分食給每個家戶的圖像)這是泰雅族,甚至是每個部落共同生活的基本禮儀,這樣的畫面在你的部落到底還有沒有,這是部落到底還有沒有明天的重要指標之一。有些部落部落會議開不起來,如果豬肉都沒辦法分食,更別說開部落會議。

【「傳統知識」在部落推展的省思】什麼是傳統知識?這些知識是什麼?我認為是一個民族去體認世界維繫生命的基本要素,每個民族一定要獨特的,作為「台灣泰雅族」的我們該如何在地方上產生行動?我嚐試思考關於「知識」這個抽象的觀念用詞,若要在泰雅人「語意世界」裡找著一個適當的詞之際,那會是什麼呢?那就是整體Gaga的樣貌及此觀念不斷實踐於泰雅人的日常生活用語,包含了禁忌、規範、人際倫理、歲時祭儀、和解儀式、儀式之祭詞用語、生產技術智慧、大自然運行秩序,小至平常生活的禮節,再套一句泰雅老的用詞maki nank gaga nya(都有其gaga),我亦認為可以視作「泰雅人民知識的總體」,這就是本文標題所論述的「地方知識」的用意所在。

【研究方法】質性研究方法-實踐取向,在進行部落儀式或工作中,我每天一定要做筆記,即田野筆記或生活日記,老人家講的話及我的感受,一定要寫下去,很有可能就是論文中重要的引述文字,我也學習文化人類學重要的研究方法「民族誌」,還有ki’ Tayal(泰雅語)能力。我從小在部落長大,族語能力讓我更細緻地用族語書寫下來,這是作為民族後裔為人所不可取代的。

【集體共有的司馬庫斯】傳統知識的推動不是透過我個人的思維,這是部落集體的決定,觀光產業或農作物,我們集結起來經營,報章雜誌形容我們是「共產主義」,不管外界如何說,我們是彼此分享、要愛你的鄰舍、集體經營Tnunan。我們有三會(司馬庫斯部落發展協會、部落會議Tnunan Smangus、司馬庫斯教會)九部(教育文化部、生態環境部、農業土地部、人事部、財務部會計出納、衛生福利部、研發部、民宿餐廳部、工程部),它是社團法人,如此機制可跟國家要資源。我們那裡只有長老教會,教派是單一的。每個月有月會議,通常週日下午「民宿」(山上的宿舍)整理完後舉行,每年一月舉行年度大會。

二、我們給孩子什麼樣的傳統知識?
【時數】我們爭取到從低到高年級,每週六到八小時,讓部落族人傳授傳統知識課程。星期一/布編。星期二/泰雅語。星期三/民族植物。星期四/參與建校。

【師資】有多少人在推動呢?編織(兩位),口簧琴(一位),竹、籐編(一位),竹、木雕刻(三位),以上師資也都是我親戚,三年做一次評鑑的母語課老師(三位),美術(一位,她是新竹縣市有名的藝術家,先前來部落玩,發現我們有「實驗分班」,於是犧牲奉獻地每兩個禮拜來帶一次畫畫課)。

【內容】泰雅語授課老師Icyeh頭目說:「母語是一個民族存在的基本元素,亦是傳統知識的根源。」我們讓小朋友畢業前一定學會口簧琴。編織課程結合苧麻的生產流程,採收苧麻、移根、種苧麻等,讓孩子必須透過勞動,每年不斷重複,深植於其內心世界,從一年級做到六年級;這些傳統耕作方式,蘊含我們與土地相互依存的關係,跟老人家對話中也可獲得很多知識。我亦教授民族植物課程,中高海拔的生態,如動植物名稱的泰雅族語,我約掌握六七成。熊現在是要保護,我的家族以前剛好是獵熊家族,黑熊腳印有時還會到櫸木群。去年我們帶小朋友用傳統火耕方式開墾,每週我帶小朋友去做測量,看小米每週生長情形,課程延續到採收完,才發畢業證書給他們。小朋友也沒辦法,誰叫我也是他們的叔叔或舅舅。(全場笑)

三、PTQS部落教室計畫
Pqwasan(學習空間) Yayal(泰雅) Qalang(部落) Smangus(司馬庫斯)
先前在一次提計畫的場合,某學者質疑我們說,小朋友的興趣欄都沒有填「編織」,因而懷疑我們的課程,事實上現在的小朋友也不會填寫自己的興趣是數學或英文(笑)。從2000年我們開始推動部落教室或學校,成為傳承泰雅知識的基地,希望未來傳統知識與主流知識形成1:1的比例。我們做部落整體教育,部落教室平日(星期一至五)是「實驗分班」上課的教室,週末寒暑假可多元利用,由大學生帶兒童營等等。


【軟體】我們組成「傳統知識工作坊」,部落人經常在一間改裝的咖啡屋編教材。台灣若有接近七百個部落,我們都來推動傳統知識,陳列出來將非常壯觀。難道只能等專家才能做嗎?這樣的工作應從我們族人來做起,我們說主體發聲,從自己的角度來敘說故事。

【硬體】部落教室本身即要有吸引人之處,在建築物部份,我們讓年輕人也參與,了解如何蓋一個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建築物。我們合力建屋,在2006或2007年時,我們也做了模型。部落教室基地草圖由排灣族藝術家Sakuliu撤古流繪。

【建築過程】我們開挖過程中,政府說我們這裡是石門水庫重要的集水源頭,開一張六萬罰單,最近打電話來叫我們繳,上級已經給承辦者壓力了,我們說:「這六萬你們自己想辦法,你上來看,這怎麼會造成土石流,在自己家,下雨過後水往哪裡流,我們在這裡住兩三百年,怎麼會不清楚。」有一棟屋頂是石板,這裡的大樑是,北台灣中海拔以上才有的針葉樹-台灣黃杉,二三十公尺高,長在懸崖峭壁上;樹倒下來,在距部落兩公里,我們去搬回來。有四截,我們四個人背一根,來回四公里,去年一個月的時間人力搬運,搬得肩上都破皮,但我們都很開心付出心力勞力。森林的資源是神靈賜給我們的禮物,我們可以去使用。我們用大量的石頭堆砌石牆。上屋樑之前進行祈福儀式,木板是外面買的,石板沒辦法背,石板是從霧台那邊買的,台灣那麼多族中,有時用石板建屋者除了魯凱、排灣、布農,還有我們泰雅族。一方面懷念古老建築方式,我們設計天窗,抬頭可以看老鷹飛翔,白天陽光直接灑下,都不用開燈。地板也舖石板。2009年四月第一間教室落成。我們有部落格。

【經費人力】經費上,第一階段兩棟教室,廁所及環境整理,共一千五百萬。第二期七百六十萬。這是目前三月三日以前的統計。募款目標是七百萬,重點部落有三百萬。而募款很有限,歡迎大家捐至彰化銀行竹東分行「部落教室捐款專戶」。(全場笑)我們有「工時奉獻日誌」,一人工資一天1200元。光投入的工時,2008-9年至少有三百多萬。自然材的換算,如黃杉、植栽等,至少約估四百五十萬上下。學生與家長們的心聲中,有位學生說:「我喜歡在這裡!在這裡讀書很快樂!在這裡讀書可以學很多GAGA等。」

四、結論
「Qalang部落」是「泰雅傳統知識」的所在,亦是「傳統知識實踐、傳承的場域」。讓一傳統知識運動持續推展下去,懇請更多的原民知青共同投入,讓台灣多元文化的價值不是政治人物或學者濫用的口號,應在台灣更多地方產生社會實踐,多元文化才能慢慢被強調出來。Mhway simu kwara!

我們部落年輕人特別多,超過八成回來工作,為什麼我們部落可以吸引那麼多青年回流,除了最近失業潮是主因之一(全場笑),另外,我們父母親努力構築一個我們在部落可以生存、有穩定收入的地方;我去年五月結婚,部落的福利制度補助我五頭豬約二十萬。同學們願意的話請嫁到司馬庫斯,男孩子歡迎入贅到司馬庫斯。(全場笑,掌聲)
以上是司馬庫斯小小部落的見證分享。